省农信联社助力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发展 金融“造血” 力斩穷根

在当地农商银行的支持下,竹山县圣水茶场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视界网 柯海涛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通讯员 王子燕

鄂陕交界处,群山环抱中的竹山县得胜镇,一排排茶树满目翠绿。

“如果没有农商银行近几年的支持,公司就没有今天的规模,也不可能带动一批农户、贫困户脱贫致富。”5月19日,圣水茶场负责人陈敦桥说。在扩大茶场面积、建设加工车间过程中,竹山农商银行推出“贫困户+农商行+茶叶合作社”模式,累计为圣水茶场放贷3000多万元。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当地摘掉了“贫困帽”,展开“绿色小康”优美画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脱贫攻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作为全省金融扶贫主力军,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76家农商银行“战疫”“战贫”两手抓,强化对贫困户、扶贫产业和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

扶贫小额贷款,带动40万贫困户增收

“杨哥,这温度可得记牢了,必须保证在22℃至30℃,热一分冷一分,甘薯苗子都不得长啦!”周伟捏着甘薯苗根部的土,将育苗的重点又重复了一遍。“晓得晓得,都记下了!”杨贵清不停点着头,在随身的小本上记着笔记。

这“你教我学”传授甘薯尖种植技术的一景,是江陵县郝穴镇颜闸村绿农蔬菜合作社大棚基地内常见的场景。周伟是绿农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杨贵清则是颜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也是江陵县“政银企合作+贫困户”非贫带贫金融扶贫模式的践行者和受益人。

“政银企合作+贫困户”模式,是江陵农商银行针对当下部分贫困户仅参与劳务项目而无合适的产业发展项目这一难点,创新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即在坚持贫困户自愿和贫困户参与的原则上,由银行贷款,贫困户承贷,政府承担利息,专业合作社或特色种养大户等主体提供产业服务的扶贫新模式。今年以来,江陵农商银行依托设在各乡镇的11个网点,建立扶贫小额信贷绿色通道,创新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加大扶贫政策实施力度,激活种养大户带贫潜力,实现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该行已投放扶贫贷款3786万元,带动493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扶贫小额贷款是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全省农商银行严格按照“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政策,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贷尽贷。省农信联社要求,在模式创新的同时抓好规范管理,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按照“贷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可持续”要求,最大限度发挥金融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

截至3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余额78.3亿元,约占全省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投放总量的85%。近3年来,全省农商银行累计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直接或间接带动近40万贫困户增收。

产业扶贫,打牢脱贫致富的底子

“续贷扶贫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我们得以快速复工复产。”近日,湖北绿欣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续贷100万元扶贫贷款,公司负责人肖刚高兴地说。该公司位于中药材资源丰富的英山县草盘镇,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购销业务,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帮扶59户贫困户,带动当地200多户药农增收。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流动资金一时较为紧张,英山农商银行得知后,迅速为其办理了扶贫贷款续贷业务,帮其渡过难关。

疫情发生后,一些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此,省农信联社迅速出台系列举措,要求全省农商银行通过临时延期还本付息、续贷、展期等手段纾困。

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关键在于促就业促增收,根本出路在于强产业强“造血”能力。全省农商银行结合各地特色产业,以金融手段深度参与扶贫产业,支持富民产业、战略产业发展,以实现脱贫成效长期稳定可持续。截至3月末,全省农商银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共计137.24亿元,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6.7亿元。

农产品销路受阻,影响脱贫大局。农商银行加大电商产业支持力度,让地方土特产“触网”走出去。英山农商银行对野山香茶业公司发放精准扶贫贷款500万元,帮助建立电商营销平台,帮扶25户包保贫困户开网店,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20%。精准扶贫还走进了该县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近200名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创业青年发放“电商创业贷款”1316万元,对47个示范户发放“电商融易贷”470万元。截至目前,英山县电商企业突破百家,茶叶、药材、吊瓜子、“茶乡鸡”等特色产品交易额达3.1亿元,电商产值突破5亿元,新增就业1200余人。

“要用产业扶贫的路子,帮乡亲们打牢脱贫致富的底子。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把根深深扎进土地,让乡亲们彻底斩断穷根,摘掉穷帽!”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表示,将持续加大对产业扶贫的信贷支持,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田园种养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助力当地实现富民产业多元化发展。

(转载自《湖北日报》2020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