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史知识,听红色故事】28.延安窑洞的灯光

在延安,毛泽东在窑洞里小小的油灯下撰写了大量重

要理论著作,深刻总结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吸收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系统而完整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这盏灯,从井冈山点燃到延安的土窑洞,穿透了旧中国的沉沉暗夜,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土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的居所,挖土成洞,凿洞成窑。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里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红色中心。

在一排排朴实整洁的窑洞院落里,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的风采,留下了一代伟人为革命忘我工作的身影。

在延安窑洞简朴的桌上,有一盏十分普通的小小煤油灯,铁皮做的,表面涂着一层褐红的防锈漆,放的油不多,棉线的灯芯从煤油里浮出一小截,这煤油灯太矮,伏案写字的时候,需要在油灯下垫一个10厘米高的圆柱木头。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随后,整理出版了《西行漫记》。

继斯诺后,斯特朗也来到了延安。在延安,她看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在思考问题时,把灯火捻小,挥笔写作时,才将灯火捻大。这个细节使她明白:“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就是在这样一盏油灯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写了那么多光辉的篇章,比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可以说,在这样一盏普通又不普通的油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航程。

为了将《论持久战》早日写出来,毛泽东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累病了也不休息。陕北的冬夜,寒冷难耐,毛泽东一边挥毫疾书,一边把脚蹬在火盆边取暖,鞋被烤着了竟然不知……

为了赶写《新民主主义论》,主席好几个晚上都没有合眼了,身边的同志急得团团转,最后让年纪最小的勤务员王来音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将主席案头的灯端走,强迫他休息。王来音走进主席办公的窑洞,以坚定的语气说:“主席,您该休息了。”主席笑着说:“好,我马上就去睡。”王来音固执地说:“不, 我要等您睡了才走。”说着就将主席案头的小油灯端进了寝室。主席无可奈何地走进了寝室,静静地躺下。王来音脸上写满了完成任务后的轻松。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王来音看到毛泽东窑洞里的灯光时,十分诧异。在外边站岗的战士告诉他,昨晚他刚走,毛泽东就起来工作了。王来音怀着满腔委屈,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看见毛泽东埋头专心写作的神情,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它普通又非凡;延安密洞的灯光,它照亮了旧中国黎明前的沉沉黑夜,更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征程!

(朗读者:十堰农商行柳林支行 张蒲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