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在《中国农村金融》杂志2021年第3期发表署名文章: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农信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加快科技创新、防控金融风险方面要积极主动作为,彰显责任担当。

资金投入上:增量、扩面、提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湖北农信将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根本,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做好“三农”、民营和小微企业、县域经济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

增加信贷供给。围绕坚守定位15项考核指标,确保当年新增可贷资金用于当地比例不低于70%,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余额占比不断提升,大额贷款占比等指标持续达标。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控制贴现、转贴现规模,确保资金有效投入实体经济。

扩大受惠群体。坚持微贷绝对主业地位不动摇,坚持做小做散,坚持全行微贷、全员微贷,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全部满足1000万元以下的民营和小微企业有效信贷需求,部分存量大额贷款收回后也要投放到微贷,不断扩大客户受惠面,提高贷款可获得性,真正实现“由服务少数客户向服务更多客户转变”“由发放大额贷款向发放小额贷款转变”。

提升服务质效。创新推出农区特色产业专项微贷产品,加快推动微贷产品下乡,创新推广符合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创新链式金融,依托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创新开发订单、仓单抵质押类信贷产品,扩大融资担保范围。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更多金融资源。持续加大对国家粮食安全、民生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乡村振兴领域的投入力度,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深化“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加大对消费金融、绿色金融、住房租赁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补足金融短板。

优化服务上:赋能、转型、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当前,金融与科技日益融合,深刻改变着金融生态。农信机构应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数字化转型,抢占金融科技先机。

加快推进科技赋能。积累属于自己的大数据,这是未来农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其-,对外部金融科技公司依靠不依赖,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理念思路、关键环节必须靠自己;其二,挖掘运用现有金融数据,将农信机构这些年积累的海量客户数据真正用起来。湖北省联社建成光谷数据中心,建设软件平台83个,上线“农商融e查”“客户大数据集市”、移动快报等数据应用及展示平台,为业务经营、市场营销、精准获客、风险管理等插上科技“翅膀”。下一步,湖北省联社将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分布式云平台”建设,打造集“平台、数据、模型”于一体的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引入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通过数据分析为客户精准画像,提升靶向营销能力和推广效率,将数据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资产。

加快推进服务转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购物、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智慧城市等新业态纷纷涌现,金融服务加速转移到线上,并快速向乡村、向中老年群体延伸,手机银行使用更加广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湖北衣信手机银行客户以每天近万户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转变将促使银行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加快手机银行、智慧银行布局,推进数字化转型。农信机构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算法,加快布局线上业务,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不断推进存款、贷款、电子银行、理财等业务向线上迁移,全面提升线上金融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金融创新。过去,金融创新大多围绕扩大担保品来展开,由于缺乏适格抵押物,银行“贷款难”和企业“难贷款”始终是困扰金融服务的大难题。当前,面对金融竞争形势,农信机构应回归信用本质,破除“唯抵押论”,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扩大信用贷款发放范围,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自2016年起,湖北省联社实施信贷转型战略,掀起“微贷革命”,引入国外先进微贷技术,在本土化改造中,开发征信自动评级模块,自动解析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税务系统、工商登记系统以及公检法系统收集的客户信息,对客户精准画像,对其信用状况量化评分,根据信用等级发放纯信用贷款,逐步提高信用贷款比重。截至2020年年末,全省农商银行微贷户数达48.5万户,余额107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22.9万户,余额198亿元。同时,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7万户,净增252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29.4亿元。

风险防控上:控新、降旧、求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农信机构作为中小银行,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抓好各种增量风险防范和存量风险化解。

抓好源头风险防控。一方面,要把握好支持实体经济容忍度。受疫情影响,新注册企业同比减少,小微客户增长幅度减少,客户生产经营状况比以往有所下降。微众银行发布的《2020银行业用户体验大调研报告》显示,从实际营收情况来看,仅3.8%的小微企业主表示目前已恢复到原来的营收水平,50%的小微企业主表示需超过1年时间才能逐步恢复至原来的营收水平,62.8%的小微企业主预计疫情的影响将会持续到2021年。对农商银行而言,如果按原有标准衡量客户信用等级,很多客户将会被拒之门外。因此,农信机构应把握好新增客户准入和存量客户续贷的度,更加关注客户长期价值的维护及管理。另一方面,强化延期还本付息贷款管理。虽然国家出台政策,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但部分风险并未真正化解,只是延迟暴露,如果管理不到位,不良可能会有所反弹。目前,湖北农信累计为8.48万名客户办理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涉及贷款金额达千亿元,占贷款总额近20%,延期利息62.8亿元,在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同时也造成风险压力突出。因此,农信机构应加强延期还本付息贷款跟踪监测,特别是对10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客户按月回访,实时掌握延期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风险隐患苗头,前瞻性应对不良资产反弹。

加快处置不良贷款。农信机构应落实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主体责任,做好逾期和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综合运用续贷、重组、追偿、处置等方式,灵活处置不良贷款。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化解的帮扶督导力度,促进核心监管指标持续优化。主动协调政法、公安、法院等部门采取专项行动,旗帜鲜明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尝试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推动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和转让。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中小银行的影响不断显现。农信机构是地方小法人机构,自我“疗伤”能力有限,单靠自我修复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会在一定程度 上削弱支持地方经济的实力,有的地方还可能因此产生高风险机构,对地方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建议效仿2005年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专项票据定向置换农信社不良资产的方式,发行专项票据化解疫情导致的风险“包袱”。同时,省级联社主动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政府把化解衣信机构不良贷款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地方政府以土地、房产等优质资产置换破产企业贷款,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担保的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