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信立足决战决胜“主战场” 勇当金融扶贫“主力军”

湖北省内武陵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幕阜山片区均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涵盖33个县(市、区)的499万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三五”以来,湖北农信将责任银行、合规银行、智慧银行“三大银行”建设贯穿扶贫工作全过程,砥砺奋进,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近年来,记者辗转“主战场”调研采访,从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区龙凤镇到首创“五位一体”扶贫模式的大别山片区;从鄂西的“蘑菇小镇”到鄂南的“枇杷小镇”,进村组、访农户、探访产业扶贫基地……从脱贫户脸上绽放的笑容中,从农商银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上,找到了湖北农信勇当金融扶贫主力军,锐意进取、捷报频传的生动画卷。

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的根本。湖北省联社结合各地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不断创新扶贫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出了“龙凤坝”“郧阳金融+”等30多个“渔鱼兼授”的扶贫模式;创新推出“添惠贷”“农担贷”和“税e贷”等免抵押担保信贷产品;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建设,将每一个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划分成若干网格,配备金融服务网格员,依托网格工作站,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

近3年来,湖北全省农商银行累放扶贫贷款414亿元,直接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8亿元,约占全省同业的85%,帮扶或带动全省近50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先行先试孕育“龙凤坝模式”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辖内2市6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2013年初,一场旨在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探路的综合扶贫改革在恩施市龙凤镇推行,以龙凤为点,以恩施为片,对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进行探索。

深秋时节,记者抵达龙凤镇,看到昔日困守深山的土苗山寨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先行先试的改革成果逐渐显现。恩施农商银行推出“政府+农商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此孕育出“龙凤坝扶贫模式”。

“龙凤镇政府牵头组建扶贫互助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村级互助社,镇政府和互助社成员共同出资组建‘互助资金池’。”恩施农商银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说,该行对资金池内的担保金按照1:5的比例放大,向合作社联合社成员发放单户不超过500万元的“助保贷”。

截至目前,恩施农商银行累计向全市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企业、农村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15亿元,带动全市112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五位一体”凝聚产业扶贫合力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龙成公司以发展油茶产业为主。“该公司种植油茶苗、购置加工设备、拓展销售渠道等,各环节都需要资金,2017年向我们银行申请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由黄梅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为期一年的连带责任担保。”黄梅农商银行支行行长介绍。

“正是因为有了农商行推行的‘五位一体’扶贫模式,才有公司的‘五金’扶助。”龙成公司总经理吴伍平介绍,农户可获得“五金”的途径是,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提成得“奖金”和订单生产得“订金”。

吴伍平口中黄梅农商银行推行的“五位一体”,是指“政府+市场主体+农商行+保险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该模式最初由湖北农信辖内的英山农商银行首创,在黄冈农商银行的推广和指导下,黄梅农商银行开始具体实施。

依照“五位一体”模式,当地政府支持设立“精准扶贫贴息贷款风险补偿金和担保基金”,建立“保证保险小额贷”资金池。黄梅农商银行对贫困户和包保帮扶的市场主体进行精准识别,评定信用等级,按照专项担保基金1:10的比例放大,发放贷款。同时,保险公司“兜底”,政府、借款的市场主体和贫困户投保,缴纳保证保险金或意外伤害保险金,解除市场主体和贫困户后顾之忧。五方协同、明晰权责,形成产业扶贫合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黄冈市农商银行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6.35万户、29.73亿元,对辖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金融服务“三个100%”,即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面100%,有贷款需求贫困户评级授信率100%,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贷成功率100%。

小额信贷点燃“郧阳模式”引擎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地处鄂西北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集老、山、边、贫、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35.63%。

郧阳区青龙泉社区是湖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18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户4200余户、1.5万人相继搬迁入住安置区。为了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郧阳区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建成了包括扶贫安置区、香菇产业基地和生态公园在内的“香菇小镇”,配套发展香菇产业。

走进香菇基地的种植大棚,菇农都在忙碌地采菇、修剪、分类、整理,为出售鲜菇做准备。基地旁的十堰汇鲜坊菌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点人头攒动,排队、查验、过秤、装车,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郧阳区探索“金融+产业”的扶贫路径,十堰农商银行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参与打造“郧阳扶贫模式”,小额信贷成为“郧阳扶贫模式”的“金融引擎”。

“我行坚持扶贫小额贷款精准投放,在各村设立金融扶贫工作站,助推信用村建设。”郧县农商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表示。

同时,为营造信贷人员“敢贷、愿贷、能贷”的良性环境,该行主动引入、协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对最终无法偿还的贷款予以风险补偿,让农户“贷得到、用得好”。2017年至今,郧县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08万户、9.15亿元,户贷率达84.5%。

为了给贫困户贷款风险兜底,郧阳区政府与人保财险湖北分公司协作,于2017年在郧阳开出了全国第一张扶贫小额信贷综合性大保单,保额2亿元。贫困户缺抵押、缺担保的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此外,十堰农商银行(下辖8家县市农商银行)近年来将“一县一品”“一乡一业”列为信贷支持重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先后对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5亿元,有力支持了茶叶、木耳、药材等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十堰农商银行系统扶贫贷款余额41.94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9.34亿元,占全市同业的89%,占全省农商行系统的28%,累计帮助23.1万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

金融创新赋能“枇杷小镇”

位于幕阜山腹地的湖北咸宁通山县曾经是省级贫困县,经济底子薄、生态条件差、农业生产弱。

记者日前来到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调研,不料欣赏到的却是一幅“道路成线、村庄成荫、山地成林”的美丽乡村画卷。村里的移民新居错落有致,村民们安居乐业。

回望来路,通山县能顺利脱贫摘帽换新颜,通山农商银行勇担责任,在其中贡献了重要的金融力量。

近年,通山县推进建设“枇杷小镇”,引进通山县协力绿色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力公司”),对流转的7500亩枇杷种植地进行集中经营,村里以项目资金和土地入股,村企共建联营。

为支持“枇杷小镇”建设,通山农商银行及时跟进,向协力公司发放了18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助其推进项目落地、发展深加工、延伸枇杷产业链。

同时,该行创新推出“精准脱贫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10万元以下、三年期以内、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基本做到应贷尽贷。目前,该行为“枇杷小镇”项目产业链上的贫困户累计发放“精准脱贫贷”600多万元。

该行还与县扶贫、财政、人行、银保监等多部门合作,由通山县政府整合不低于1.5亿元资金专户存放到农商银行,连续3年从整合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作为“精准脱贫贷”的风险补偿金。

随着“枇杷小镇”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发展遭遇新的“瓶颈”。枇杷成熟后,果实肉嫩多汁,但是不耐保存。果实摘下后如果不及时冷藏,7天左右就会变质,但是冷藏后味道往往会大打折扣。

“只有进一步进行枇杷深加工,酿酒、制膏、加工罐头,把枇杷加工成更多样的产品,才能充分保障果农的收益。”协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上下达成共识,致力于开发更多的枇杷产品,让农户多一条销路。

去年,该公司还启动了九宫枇杷饮料制作项目,以枇杷原浆为原料,进行饮品调配加工,开发扶贫产品。“据初步统计,九宫枇杷饮料今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该公司销售部负责人介绍,企业每年可在原有基础上多采购100万斤枇杷,解决果农的销售难题。

“公司致力于打造集果酒酿造、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扶贫产业综合体,打造较完整的枇杷产业链,扩宽贫困户就业渠道,把枇杷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产业扶贫优势。”协力公司负责人透露,截至今年,该公司累计收购枇杷6000余吨,带动500余户果农增收,扶助26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图:来源PLXABAY)